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工人日报]可精准监测粮油霉变毒素的智能预警技术开发成功

发布时间:2025-10-22 |来源: 工人日报|作者:黄哲雯
字体 小 中 大


15934612894236.jpg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运用高灵敏全细胞生物传感器阵列和AI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成功开发出一种可精准量化监测玉米、花生霉变程度及黄曲霉毒素B₁含量的预警技术。相关成果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粮食和油料霉变产生的真菌毒素,尤其是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₁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

研究针对黄曲霉侵染玉米、花生后释放的特征性有机挥发物,筛选出8个特异性诱导表达基因,构建了8种大肠杆菌发光菌株,形成全新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阵列。该阵列结合多种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实现了对霉变天数和黄曲霉毒素B₁含量的精准预测,预测准确率分别达94%和98%,并且独立菌株展现出良好泛化能力,验证了该技术在不同基质和菌株中的稳健性。

据悉,该技术为粮油食品中真菌及毒素风险监测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任务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工人日报]黑土地保育持续赋能粮油增产
    2025-10-23
  • [光明网]黑土地保育持续赋能粮油增产
    2025-10-23
  • [工人日报]新型抗氧化包装材料助力生鲜肉保鲜
    2025-10-22
  • [光明网]北美沼生菰首个接近完整的基因组组装完成
    2025-10-22
  • [工人日报] 国际杂草科学联合大会(IACWSC 2025)在南京召开
    2025-10-22
  •  [光明网] “烘干神器”开进田间 雨天抢粮不用愁了
    2025-10-22
  • 韩长赋讲授“三农基本问题”第一课
    2025-10-22
  • [工人日报]新平台实现氟喹诺酮类药物精准快速检测
    2025-10-22
  • [中国科学报]水稻近缘种北美沼生菰首个近完整基因组组装完成
    2025-10-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样的无糖饮品还挺“甜”(科技瞭望)
    2025-10-2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